福田区首届国际理解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专场
11月30日上午,福田区首届国际理解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专场顺利开展。本次观摩研讨会由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冠群主持,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鲁江总校长,杨志坚副校长,钟小其副校长莅临现场;北京王府学校副校长,AP示范教师,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为理解的教育”项目中国区教练余瑶;爱文世界学校深圳校区高级顾问、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SWIS)创校校长、深圳百合外国语学校创校校长、深圳十佳优秀校长邬晓莉;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闻佳鑫;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发展研究部部长李红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与福田区众多教师齐聚云端,共同见证英语课堂的国际理解新样态。
本次国际理解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采取线下授课+线上直播方式,贯穿了课堂教学展示,备课团队、执教教师说课及反思,专家点评,研讨交流等活动。会议伊始,主持人张冠群教研员指出: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开展有利于学生国际素养提高的教学活动。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展现出了很高的学习与研究热情,能够广泛吸取优秀经验,深入研究课程方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创新实施路径,走出独具校本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之路。




“五育”并举,精彩课堂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高欢九老师带领七年级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五育”并举的国际理解教育课Visiting the Moon。
本节课取材于七年级英语统编教材第五单元,继续深化本单元主题阅读,将学生的学习场景与国际会议,国际议题联系起来,教师设置议题:How to build hotels on the Moon in the future.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小组合作中浸润国际理解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置身于国际大环境,通过学习和讨论,习得了国际理解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人类在太空征程中的国际合作,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学生全程通过明德倡导的E-PBL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在技术赋能的课堂中达成学生合作,学生磋商,学生生成。课堂伊始,高欢九老师利用AR增强现实,展示了嫦娥3号登月的全过程,以教室为发射中心,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祖国登月的计划的非凡历程。高老师的课堂从虚拟到真实,学生理解了航天事业的艰巨,宇航员面对的困难和危险以及体现的无畏的牺牲精神;从中国到世界,通过对各国航空事业的进程展示,概括出世界各国做出的努力和规划,让学生了解中国对航天的探索、毅力、勇气和进步,同时也了解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推进;从疑问到解答。通过对月球建设旅馆的优势和困难的讨论,让学生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让学生能够在辩证中表达对航天事业的思考,分析利弊;学生在课程中学会辩证思维,并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同学们根据每个国家的优势与问题,各国进行自由磋商,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在E-PBL教学的模式的推动下,明德的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版本的月球旅馆建设方案,并根据方案的思维导图进行现场展示,将学习内容与国际议题相结合,现场投票选出了最佳方案。在这堂课上,学生学会小组合作调研议题,撰写并展示对于该议题的立场。在明确自己的立场后,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与其它小组进行磋商和合作,最终完善自己的计划,达成国际理解和拥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参会的老师们均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备课团队说课及明德E-PBL教学变革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七年级英语教师占叶老师从“课程背景”、“设计过程”以及“总结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说课。
占叶老师首先介绍了高欢九老师这节展示课的背景。这节国际理解展示课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发轫于福田区对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视,得益于明德构建的“E-PBL”教学创新体系,成长于明德书院体制下的校本课程。2021年12月28日,在福田区国际理解教育大会上,我校被评为福田区首批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学校。感谢福田区教育局为我校颁发的荣誉,这为我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平台和支持。接着占叶老师介绍了国际理解项目六大主题、实施途径以及国际理解教育学科融合课的教学过程评价要素。




高欢九老师的这节课也得益于明德构建的“E-PBL”教学创新体系。这学期,我校推出了E-PBL教学创新体系并开展了E-PBL教学比赛,这里的E指的是“教育性education”、“平等性equality”、“启发性edify”、“技术性electronic”,P指的是“问题式problem”,“项目式project”、“活动式play”,B指的是“基于based”,L指的是“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E-PBL的实施样态包括以解决核心问题或者问题链为主,项目式以形成项目成果为目标,活动式以实践应用为主。
这节课也成长于明德书院体制下的校本课程。基于本校12年一体化办学优势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以书院制为载体,建设数理、人文、艺术、体育、国际方向的五大书院,分别为未来书院、荟文书院、博雅书院、奥体书院、四海书院,从六年级到十二年级组建各类书院班,贯通小学、初中、高中,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回归因材施教的教育本源,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最佳方案。书院体制下的校本课程为我校老师探索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






接着占叶老师介绍了高欢九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以及磨课过程,高欢九老师在这节展示课前试课两次,在专家、领导以及备课团队的反复打磨下,第三次课已经完全地脱胎换骨、破茧成蝶。从第一次课到第二次课,增加了U5的More Practice。当时主要是考虑到“Hotels on the moon”更契合国际理解的六大主题,也能更好地开展小组活动,能突出学生的生成性,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基于问题去思考。从第二节课到第三节课,主要是考虑到国际理解教育倡导教师创设情境,E-PBL鼓励项目式教学,同时这种类似模联的方式能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和展示的机会,所以备课团队决定只围绕一个文本开展教学,创设一个大的情境2022太空峰会,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学习文本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同时增加了教学评价环节,因为课程实施要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才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接着,占叶老师也进行了总结反思。她认为国际理解课程区别于常规英语课,一堂好的国际理解课程一定是老师具有国际理解意识,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能提升了国际理解水平。但是同时她也做了几点发思。如何把国际理解课程和英语课程标准当中所要求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单元整合教学融合在一起?如何在教材当中挖掘国际理解元素?国际理解课程如何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中落地?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
最后,占叶老师提到高欢九老师的这节展示课之所以能这么完美地呈现,要感谢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她向一直以来关心和帮助团队的专家、领导、工作人员以及学校同事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专家点评
北京王府学校副校长,AP示范教师,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为理解的教育”项目中国区教练余瑶女士首先对本节课进行点评;余校长认为这堂课是国际理解教育与本土化实践的知行合一。明德对于国际理解教育教学创新的关注以及对于教育责任的承担令人印象深刻。E-PBL教学模式引领的课堂目标清晰,框架完整,值得把这个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高老师将国际会议和月球酒店话题相结合非常有巧思,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跨学科学习设计和对学生思考创新能力的有意识的培养,这样高质量,高水准的教学,细节到位,设计巧妙;老师的课堂氛围非常积极和热烈,科技和AR的呈现令人震撼,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孩子们的讨论和思考;最后呈现的小组合作思维导图非常有创意,课堂的重心转移到了学生中间,这正是为理解的教育所应有之义,从中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孩子们参与到了非常具备挑战的学习体验中,在课堂上建筑和证实了自己的理解框架。




接下来,爱文世界学校深圳校区高级顾问,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SWIS)创校校长,深圳百合外国语学校创校校长,邬晓莉女士进行点评。邬校长认为整堂课上的非常好,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学校层面和老师的实施层面以及认识程度都非常高;老师和学生们的优异表现让我印象深刻,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加激烈的思想碰撞。同时,明德是一个学习型的学校,展现了勃勃生机,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闻佳鑫先生继续点评。闻博士认为高老师的课教学过程非常流畅,从虚拟到现实,从登月到月球旅馆,从小组分享到小组合作与磋商,发挥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高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很有趣,仿佛是一个竞标的过程,设计新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有独立的思考,也有团队的合作,整体效果非常好;同时,课程的学习目标达成度高,语言,文化,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均有所体现;这堂课也体现了行动中的学习,比如现场生成,现场展示,现场投票,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在讨论太空议题的时候,可以加入更多的生态话题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节课展示了很强的太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
研讨交流
三位专家点评后,教研员张冠群指出,专家的点评为福田区国际理解教育打开了重要的窗口,使老师们对于国际理解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对未来的国际理解教育探索充满信心,明确了方向。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鲁江校长发表了感言,对专家的点评表示感谢。鲁江校长认为这次活动很有意义,明德是一所面向未来,自由开放的学校,国际化教育是重要的组成要素。高老师的教学设计让我们在小小课堂中欣赏到了大片,本次课程是关于太空,关于月球,关于世界各国登月工程的宏大叙事,让我们看到在常态课中也可以渗透和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这节课综合体现了明德E-PBL教学模式:在技术赋能下的问题、项目、活动的驱动学习,这节课中有技术,AR+手机投屏场景逼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中有问题的呈现,有项目的依托,有活动的推进,在一堂常规的课堂中融入了E-PBL的各项元素;同时,老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问题、项目、活动为驱动,以技术为支撑,以素养为目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这节课中得到了落实;这堂课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然地渗透到课程中,是一堂富有全新理念的国际理解课程。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香蜜校区陈宏明老师提问:国际理解教育的课堂和常规的英语课有什么区别,一堂理想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应该怎样呈现?
张冠群教研员解惑:这是国际理解教育初始阶段共同的疑惑,实际上,国际理解教育不是以学科学习为目的,更强调学生具有初步的国际视野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基于这样的目标,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在认知,情感,文化方面有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它是和学科目标融合的。同时,国际理解教育也有专门的课程,该课程结合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六大主题,还有一种课程是国际理解的活动课程,学校可以结合校本文化活动,文化节,进行活动课程的创新。今天高老师的课堂让我们看到国际理解教育和学科渗透的可能性以及潜力。
余瑶校长解惑:学生对于已有知识的理解和产出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目标,教学的重心应该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分布在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课堂中。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我们提出学生的能力框架,进行跨学科教研,综合和多元培养孩子们的能力。

活动最后,教研员张冠群引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明德课堂今天的精彩呈现体现出学校团队在做真研究,做真教育。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发展研究部部长李红梅女士为国际理解教育探究指明了方向,这堂课体现了信息技术AR的运用,学生们角色扮演以及小组展示及活动层层推进,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很高,学生在展示中展现出清晰的逻辑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今天这堂课的设计不只有知识的学习,还有多种能力的提升和培养,除了语言学习之外还有宇航,探月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想象力,信息筛选收集能力,批判思维力,合作探究力等方面均得到体现。
在接下来可以将国际理解教育与现有的学科教学,现有的教学活动,现有的学校文化融合,对接国内外的国际理解专业资源,为老师们提供更好的专业知识,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有中国心,世界观的人。
(文:高欢九,图:吴迪尔)